元宵節的相關民俗活動

2012020510:56
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,相關重要活動如下:

1.上元祈福

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,即天界、地界和水界,並予人格化。因此稱為天官、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。 正月十五日 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。天官主司「賜福」,所以民間在當日清晨備供品素果祭祀天官大帝,祈求賜福。

2.元宵祭祖
古時候為求年頭佳兆,吃湯圓以象徵家福。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,然後闔家團聚,吃元宵,表示團圓幸福。

3.迎花燈

元宵節又稱燈節,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。民間稱花燈為「鼓子燈」,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。元宵花燈種類很多,如寺廟的綵燈、店舖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。式樣種類雖多,基本上可分為兩類: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、兔燈、水果燈、半燈等;另一是活動燈,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,現在多為電動花燈,如狀元游街、八仙賀壽、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道統。

4.猜燈謎
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裏舉行,因為寺廟乃民衆閑暇時聚集的場所,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,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,到元宵夜由廟裏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,場面熱鬧而溫馨,如果可以得個獎品回家,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。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、雜誌上的,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,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,型態多樣化,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。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化。

5.舞龍舞獅

  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舞龍燈,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,也是民族的圖騰。臺灣早期的龍燈,長約七、八丈,在竹鼓上貼紗,作為龍形的燈龍,在龍頭和龍身裡,點上十幾枝蠟燭,然後綁在木棒上,由十幾個人擡著走,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,姿態優美,稱為「弄龍」。十五日各地也有獅陣一起出動,稱為「弄獅」,幷表現功夫,其目的在驅邪祈安,幷有賀年賀節,祈求平安、生意興隆的喜慶意義。商家則以紅包向龍陣、獅陣答謝。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,鞭炮聲不絕,更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。

6.乞龜吃平安

臺灣各地許多廟宇在元宵節舉行「乞龜」祭典,由各種材料製成米龜、麵線龜、糕仔龜、麵粉龜、柑仔龜、鳳聘龜、米糕龜、糖龜、錢龜、米粉龜等神龜,任由信徒擲筊求乞,乞得神龜之後帶回家中在神案上供奉幾天,再分切給家人親友「吃平安」而明年則須加倍奉還,於是神龜體積乃逐年增加,因此爾來也有廟宇將之改由黃金打造神龜供乞求。乞龜還願雖然不具强制力,但通常沒有人敢白吃不還,乞龜不必訂 簽訂契約,也沒有徵信調查,信仰的力量,使乞龜的信徒,信守人神之間的承諾,並發揮人性的自覺。
7.偷挽葱 嫁好尪

元宵燈會在保守的傳統社會中,也提供未婚男女相識的機會,傳統社會女性不宜在外遊走,元宵節賞花燈正好製造交誼的機會,未婚男女假藉賞花燈順便物色對象。其中「偷俗」是比較特別及有趣的,傳說末婚男女在元宵夜「偷挽葱嫁好尪、偷挽菜嫁好婿、跳菜股娶好某、偷老古得好某」,新婚婦女或是結婚婦人如果想要生男得子,則可在元宵夜偷拔人家的竹籬以為吉兆,因「竹籬」諧音臺語的「得兒」。

8.鑽燈腳生卵葩

另一種元宵乞子的習俗則是「鑽燈脚」,據說欲求子的婦女,從花燈下穿過就可望生男孩。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,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,且臺語「燈」與「丁」諧音代表生男孩,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,希望「鑽燈腳生卵葩」。在重視繼承香火的農業社會中,重男輕女是民間普遍的觀念,因此象徵男丁的花燈也就成為婦女添丁的希望所繫。

9.聽香卜吉凶

  元宵夜的另一項習俗是聽香。所謂聽香,是以所聽話語判斷吉凶的占卜術。聽香過程是先祝告神明欲占卜之事,然後以擲筊確定行走方向,在行進途中偷聽旁人交談,再根據談話內容判斷吉凶。例如欲請示神明結婚之事,經擲筊確定往南方行走,於途中所聽到第一句話是「很好」,則象徵將會婚姻美滿。以聽香方式決定未來,固然不足取,但聽香意義在于加强信心,幷表示謹慎行事之意。

10.北天燈.南蜂炮

寧靜的平溪夜空,元宵節因天燈的點綴,顯得分外美麗燦爛。所謂「南蜂炮、北天燈」天燈又稱孔明燈,據說是諸葛亮發明作軍事通信用的。另一說則認為天燈的外型和孔明畫像中的帽子很相似,因而得名。天燈是運用熱氣上昇的原理,使整個燈飄上天去。臺北縣平溪、十分一帶,位處偏僻山區,開發甚遲交通不便,原為平埔族的勢力範圍。早期入山開拓的漢人,常遭殺害或土匪搶劫,由於通信不便,人們遂以「放天燈」互報平安,後來逐漸演變成當地元宵夜特有的習俗。至今放天燈已轉化為祈福、娛樂活動,施放者常將希望寫在天燈上,再燃放昇天以祈求達成心願。

最近幾年經過傳播媒體的報導後,每逢元宵節之際,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參觀。臺灣南部元宵夜最刺激的民俗活動,當是臺南鹽水蜂炮。蜂炮俗稱蜂仔炮,原本具有除瘟祛疫的宗教意義,但現已成為臺灣重要的民俗觀光活動。

相傳清光緒初年,鹽水鎮因瘟疫肆虐二十餘年,人煙稀少、田園荒蕪,餘存的居民乃向  關聖帝 君祈求,央請關老爺出巡獲得應允,居民乃于元宵時節,以各式陣頭虔誠地恭請 關公及衆神出巡遶境,沿途幷大放烟火炮竹,助其聲威幷驅逐邪疫,瘟疫竟因此而絕跡。從此以後,當地人們每年都要恭請 關老爺出巡,幷競放鞭炮,相沿至今,發展成深具特色的鹽水蜂炮盛會。

鹽水蜂炮活動於入夜後展開,由一頂頂全副武裝的神轎與轎夫從武廟出發揭開序幕,一直到隔日清晨五、六點,整個鹽水市街所見所聞皆是蜂炮。

這些蜂炮中以酬神的炮城最為壯觀,炮城的規模不一,但總有數萬枚沖天炮製成,每當神轎來到炮城前,主人拉開紅布點燃蜂炮頃刻萬發齊放,五彩火花絢麗奪目,是蜂炮夜中最刺激、迷人的時刻。只見火花響炮到處亂竄,人群驚叫走避,每年吸引無數人前往參與。年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人湧進鹽水小鎮,成為南臺灣著名的元宵活動。

11.炸寒單鬧元

臺東市玄武堂供奉的寒單爺,在臺東縣被視為武財神,而炮炸肉身寒單爺已經成為臺東慶元宵的重頭戲。元宵炸寒單的習俗在臺東縣已經延續超過半世紀,相傅寒單是武財神,因為怕冷,所以在出巡的時候喜歡民衆燃放炮火為祂暖身,而店家則相信炮火炸得愈多,人氣財氣都會愈旺,因此捨得花大錢買炮炸寒單爺。

12.跑尪.射炮城

在宜蘭縣五結鄉利澤簡地區,每年元宵節都舉辦「跑尪」、「淨尪」儀式。跑尪在永安宮媽祖廟舉行,附近八大莊信徒,擡著神轎在廟口比賽競走,最後還要「過金火」,穿越火堆以示潔淨。廣惠宮的淨尪儀式則是擡神轎到新婚家庭「沖喜」,賜福新人平安健康。

苗栗後龍慈雲宮則有「射炮城」活動,炮城內將鞭炮竪立竹竿上,民衆則點燃鞭炮投擲城門,如引燃城內炮竹便算攻下炮城,即可獲得獎品。

另外,客家莊也盛行上元節「擲炮城」的活動。炮城是在廣場上,豎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調整的竹竿,上端置一方形桶,四周鑽孔,內置一小串連炮。參加射城的人,將點燃的爆竹丟向炮城,如果桶內的連炮被引燃了,就算是勝利,可向主辦單位領取獎品。

臺灣其他地區也有炸土地公習俗,在元宵夜由信徒擡土地公神轎巡視轄區,神轎所經之處,商店以大量聯串式鞭炮轟炸,而民間也相信大放鞭炮就會大發財。

另有一種「祭東施娘」的元宵節習俗,則是較鮮為人知,據傳戰國時代的東施貌醜,但卻精於女紅,二十歲那一年的元宵夜,她為撿拾茅廁內的繡花鞋而溺斃,後世傅說少女如果想要學好一手人人誇讚的女紅手藝,需要在元宵夜準備糖果、甜粿及一只綉花鞋,在厠所前「祭東施娘」。

此外民間習俗相信,男人在元宵夜愈晚睡覺將會愈長壽,除夕守歲是為父母而守,元宵則是為自己祈求長命百歲。有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「走百病」的習俗,又稱「烤百病、散百病」,參與者多為婦女,她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,或過橋,走郊外,目的是驅病除災。隨著時代的轉變,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彩多姿,讓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,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,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,也年年歡慶熱鬧非凡。